党建引领是“根基”
郑斌深知,党建是引领乡村振兴的“第一引擎”,无论是在泥南村,还是东堤港村,他都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融入日常工作,规范落实“三会一课”,全面加强党员学习管理。为破解农村党员集中学习难的问题,他推行“线上+线下”学习模式,线上依托“微信”等平台,精准推送党的创新理论、乡村振兴政策等学习内容,实现党员随时随地“掌上学”。线下采用“送学入户”方式,充分利用农闲、春节等返乡契机,结合实际将党章、政策解读学习资料送到党员家中,驻村以来累计送学千余人次,确保理论学习不断线、见实效。在他的努力下,两村党组织不断加强标准化、规范化建设,56名党员的政治素养和服务意识显著提升,基层战斗堡垒更加坚固。疫情防控期间,两村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作用,有序高效开展人员信息摸排、宣传防疫政策、组织群众核酸检测、协助采购发放物资等工作,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。
产业振兴是“引擎”
2024年11月,因工作调整,郑斌调任东堤港村任驻村第一书记。面对新的村情,他没有退却,迅速开展逐户走访,摸清每户人员情况、产业情况和经济生活情况。很快,村里的610户2614人他人人叫得出名,7011亩耕地使用情况他了然于心。但这时的他却犯了愁,东堤港村基础设施老旧、村集体无特色产业,村民多靠种田和养虾为生,找准产业、增收致富是当务之急。他一笔笔算细账、找技术、筹资金,帮助有意向的村民申请免息贷款开展养殖种植,及时申领养牛补贴、虾稻连作等奖补,邀请农业畜牧专业上门传授养殖种植经验,带领一批村民增产增收,收入均稳定在每年6万元以上。对于找不到工作赋闲在家村民,他整合资源开展劳动技能培训,帮助掌握实用技术,提高务工收入水平。十年间,他累计为两村争取近百万元帮扶资金,带动村民推广“泥巴坨生态产业园”的烂豆腐、甜洋姜、萝卜条等特色产品,协助村民建造种养蔬菜温室大棚,让村集体经济慢慢“活”了起来。
民生改善是“初心”
泥南村不少村民靠虾稻田养殖谋生,每天凌晨两三点就要摸黑下田收虾。一次闲聊中,有村民随口念叨:“凌晨收虾看不清路,电动车栽进坑里,手臂小腿都摔破了,要是有路灯就好了”。说者无心,听者有意,郑斌当天就向院党组汇报,从有限经费里挤出资金帮助村民安装路灯。一个月后,20盏路灯,照亮了乡村道路,也温暖了乡亲们的心。这样的“小事”,在郑斌的驻村日记里记了满满一本:村里路难走,他牵头修起村级公路;防汛连部年久失修,他请人勘查、争取资金、督查建设;贫困户家中因电器起火受损,他组织干警捐款捐物;40多户村民存在危房问题,他积极奔走争取危房改造资金;困难村民的证件信息有误,他陪着跑遍各部门帮助落实政策;行动不便的老人想看望住院的儿子,他隔三差五开车接送……大家伙提起他,总会说一句“信得过、靠得住、离不开”。
十年驻村路,一生乡村情
从泥南村到东堤港村,十年3500多个日夜,郑斌没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,却把每一件“小事”都办在了村民心坎上。“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。”面对村民的称赞,郑斌总是笑着摆摆手,可正是这份“该做的事”,让他从“外来的书记”变成了“自家的亲人”,让“检察蓝”在乡村田野间,融入了最动人的“乡土色”。
如今,郑斌仍在东堤港村的田埂上奔波,他说:“只要村民需要,我就继续干下去。”这便是一位驻村第一书记的坚守——用十年时光,诠释“为人民服务”的理想信念,用脚踏实地的行动,绘就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新图景。